[车友头条-车友号-AutoLab] 在参加对长城汽车CGO(首席增长官)李瑞峰的专访之前,我心里预设了三个问题,但没想到开头两家媒体的提问就与我想问的不谋而合。
这也从侧面说明,大家对于长城汽车的疑问都是相似的:新能源化路线的纷争、市场的布局、销量的预期……围绕在长城汽车的这些困惑,李瑞峰都一一做了细致的解答。
甚至在超过了原先的1个小时交流时间后,身旁的工作人员不断提示他,接下来还有公司的会议要参加,但李瑞峰示意让会议先开,耐心地等媒体们把尖锐的问题问完。
也许是被问了数百遍,也许是事前准备充分,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,李瑞峰几乎很少停顿,第一个问题甚至一口气讲了20分钟。
唯一让他些许思索的,是被问到长城汽车2023年的销量规划预期时,他思考了20秒,给出了“不能说是轻松实现,但我们有信心”的铿锵回复。
对于长城汽车来说,新能源市场是一个“不跟肯定死,跟还有一线生机和希望”的必选项,但跟的方法和策略,是决定这场战役最终赢家的决定性因素。
销量和利润不是单选题
对于长城汽车来说,2022年是一个转型新能源的阵痛期,受到疫情、芯片供应、原材料价格多方影响,106.7万的销量并不尽如人意。
但对于企业来说,销量背后的运转模式和产品框架也许比数字本身更重要。
在这件事上,李瑞峰拿自己的头衔开起了玩笑,“销量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,跟大家说句实话,我作为增长官去年销量没增长,你说我压力大吗?我没压力。这是深蹲和起跳的过程。”
正如李瑞峰所说,现在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的态度已经逐步回归理性,一个纯靠输血或者不可预见性的企业盈利模型已经很难持续运作。
没有销量规模,没有市场占有率,没有品牌的认知和声量,以及成本的分摊,很难完成新能源品牌的突围。
毕竟,如果单纯只要销售规模,而盈利报表都是亏损,甚至一台车亏损几万至十来万,仅仅依靠降价来进行市场下探,对于企业的经营和运行来说都是一个不健康的模式。